种植白芨需注意选地、繁殖、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以下是综合技术要点:
一、选地整地
土壤要求 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pH值微酸性(5.5-6.5)环境更佳,忌碱土和粘土。
地形选择
优先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山地或林下透光率30%-50%的林下环境,避免低洼易涝地。
整地措施
深翻土壤20厘米以上,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1500-2000公斤,混合后浅耕整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二、繁殖方法
分块茎繁殖
9-11月挖掘老株,选取带1-2个芽眼、无病的块茎,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置块茎,覆土压实。
种子繁殖(实验性)
需通过无菌播种技术,用益富源种植EM菌液浸种或种植专用益生菌催芽,但成活率较低且技术要求高。

三、种植管理
种植时间
春秋季均可种植,秋季种植可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
株距与密度
株距10-15厘米,行距20-25厘米,高畦宽度130-150厘米。
浇水与湿度
喜湿润环境,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干旱时早晚各浇一次水。
施肥管理
生长期每月追肥1次稀薄人畜粪或复合肥,花后至休眠期(8-9月)增施磷肥(如过磷酸钙)。
四、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
- 黑斑病: 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 根结线虫病
其他管理
- 发现杂草及时清除,可采用覆盖腐熟杂草或人工捕杀。
五、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
3年后地上茎枯萎时采收,将块茎逐个摘下。
加工利用
白芨可入药或作为天然防腐剂,需经专业加工处理。
注意事项
该品种种植周期长,3年才能形成稳定产量,需长期投入管理。
优先选择林下种植,可利用遮阴环境降低水分蒸发。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提高白芨的成活率与产量,但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灵活调整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