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白芨需注意选地、繁殖、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以下是综合技术要点:

一、选地整地

土壤要求

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pH值微酸性(5.5-6.5)环境更佳,忌碱土和粘土。

地形选择

优先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山地或林下透光率30%-50%的林下环境,避免低洼易涝地。

整地措施

深翻土壤20厘米以上,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1500-2000公斤,混合后浅耕整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二、繁殖方法

分块茎繁殖

9-11月挖掘老株,选取带1-2个芽眼、无病的块茎,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置块茎,覆土压实。

种子繁殖(实验性)

需通过无菌播种技术,用益富源种植EM菌液浸种或种植专用益生菌催芽,但成活率较低且技术要求高。

怎样种植白芨

三、种植管理

种植时间

春秋季均可种植,秋季种植可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

株距与密度

株距10-15厘米,行距20-25厘米,高畦宽度130-150厘米。

浇水与湿度

喜湿润环境,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干旱时早晚各浇一次水。

施肥管理

生长期每月追肥1次稀薄人畜粪或复合肥,花后至休眠期(8-9月)增施磷肥(如过磷酸钙)。

四、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

- 黑斑病:

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 根结线虫病:灌施3%呋喃丹颗粒剂或拌毒土。

其他管理

- 发现杂草及时清除,可采用覆盖腐熟杂草或人工捕杀。

五、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

3年后地上茎枯萎时采收,将块茎逐个摘下。

加工利用

白芨可入药或作为天然防腐剂,需经专业加工处理。

注意事项

该品种种植周期长,3年才能形成稳定产量,需长期投入管理。

优先选择林下种植,可利用遮阴环境降低水分蒸发。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提高白芨的成活率与产量,但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灵活调整管理措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