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投资者财产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其定义和构成要素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构成要素
非法占有目的 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意图,即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产。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如股票走势、公司业绩)或故意隐瞒重要事实(如资金流向、交易风险),使投资者产生错误认识。
骗取公私财物
行为人因错误认识而作出财产处分行为,且该行为导致投资者财产损失。
二、法律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需满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构成要件。股票作为公私财物,其诈骗行为同样适用该条款。
三、立案标准
诈骗数额达到3000元即可立案追诉。若涉及股票诈骗,需结合股票市值、交易量等因素综合判断。
四、常见手段
虚假交易平台: 如操控数据、虚假行情,诱导投资者交易。 承诺无风险高收益(如月翻倍),常见于非法荐股。 收取高额手续费、会员费且无合法依据。 通过集中资金制造股价波动,诱导跟风交易。 五、其他认定要点 因果关系承诺高额回报:
收取不合理费用:
操纵股价假象:
主观恶性:结合行为人的历史记录、获利情况等评估。
六、法律后果
根据诈骗金额及情节,可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提示:若遭遇疑似股票诈骗,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协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