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选股领域的“聪明人”,需掌握科学的方法并持续优化策略。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选股智慧:
一、基础筛选策略
剔除高风险股票 排除ST股、退市风险股等存在重大隐患的个股,例如2018年需重点剔除91只垃圾股。
行业与业绩筛选
- 优先选择行业龙头企业,关注证监会分类中的行业头部企业。
- 通过财务指标筛选:
- 净资产收益率(ROE)连续7年超15%;
- 营收增长率30%以上;
- 市盈率低于20倍。
风险控制
- 剔除负债率高于30%、流动比率低的企业;
- 关注商誉过高或现金流紧张的公司。
二、技术面分析技巧
K线形态
- 优先选择底部逐步攀升的小阳小阴K线,避免中阳以上阳线。
- 出水芙蓉形态(一阳穿三线)和圆弧底是经典买入信号。
MACD与成交量
- 60分钟K线MACD负值需删除;
- 涨停板伴随放量或突破均线(如5日均线上穿10日均线)是强信号。
趋势判断
- 30日均线昂头向上或沿45度角上升的股票更具稳定性。
三、基本面深度分析
公司研究
- 深入分析财务报表,关注营收、利润、负债等核心指标;
- 研究行业前景及政策支持力度。
股东与资本运作
- 关注股东增减、机构持仓情况;
- 优先选择有稳定分红或并购重组潜力的公司。
四、智能选股工具与思维拓展
指标组合与筛选
- 建立动态市盈率、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体系;
- 使用软件筛选绩优股或符合特定规则的个股。
逆向思维与拐点判断
- 关注行业周期或政策变化带来的拐点;
- 例如新能源领域技术突破可能引发价格大幅波动。
五、持续优化与验证
定期回顾投资组合,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
通过模拟交易或小额实盘验证方法有效性。
总结:
选股需平衡技术面与基本面,结合行业趋势与风险控制。建议从量化筛选开始,逐步融入基本面分析,并通过持续学习提升判断能力。同时,保持谨慎心态,避免盲目追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