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牡丹花的资料,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植物学特征

分类地位

属于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别名有洛阳花、鼠姑、鹿韭等。

形态特征

- 茎:

高0.5-2米,粗壮且分枝多,木质化程度高。 - 叶: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7-8cm×6cm,侧生小叶5-7cm×3cm,边缘有锯齿。 - :单生于枝顶,直径10-30cm,花瓣5-重瓣,花型丰富(如皇冠型、绣球型等),花色涵盖红、粉、白、黄、紫等。 - 果实:蓇葖果长圆形,含多数黑色种子。

生长习性

- 光照:

关于牡丹花的资料有哪些

喜阳光,耐阴性强,但长期阴暗影响开花。 - 温度:适宜17-20℃,耐寒可达-30℃,忌高温。 - 分布:原产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现广泛种植于全国,山东、河南、洛阳等地为著名产地。

二、文化价值与历史

国花象征

自清代末年起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1985年、2019年多次入选国花候选,象征富贵、繁荣与吉祥。

历史记载

- 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牡丹药用,根皮(丹皮)可凉血散瘀,治中风、腹痛等症。 - 文化典故:武则天曾命百花违时开放,牡丹因抗旨被贬洛阳,成为宫廷文化象征。

艺术与文学

常见于绘画、刺绣、陶瓷及诗词歌赋中,如刘禹锡《赏牡丹》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三、品种与栽培

品种分类

按花色分为白色系(如夜光白)、红色系、粉色系等,单瓣型是最原始花型,重瓣型形态多样。 - 名贵品种:

黄牡丹、绿牡丹为上品,尤其黄绿双色更受珍视。

栽培历史

- 起源:

中国栽培历史超1600年,最早见于南北朝,隋唐时期进入皇家园林。 - 品种群:现形成中原、西北、江南、西南四大品种群,适应不同气候条件。

应用价值

- 观赏:

适用于园林、公园、庭院绿化,是重要观赏花卉。 - 经济:根皮、花可制茶、榨油,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

以上资料综合了牡丹的植物学特性、文化内涵及实际应用,涵盖其从自然生长到人工培育的全过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