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骗局揭秘大学专业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兴趣测试骗局
有些骗子通过所谓的兴趣测试,诱导家长和学生选择冷门专业,实际上这些测试结果是为了让学生录取到天坑专业而准备的超低级骗术。
报考机构骗局
有些报考机构利用电脑大数据自动生成报考方案,或者胡乱写几个学校和专业名称让学生自己填写,家长花费大几千甚至一两万元,最终却被糊弄。
专业选择骗局
某些专业如化学、土木工程和工商管理被错误地宣传为就业率低的专业,但实际上这些专业可能因为热门而吸引学生。
兼职和课程推销骗局
推销兼职机会和课程,如英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声称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考试或提升技能,但实际上这些课程可能并不必要且费用高昂。
网贷和消费诱导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学生的上进心进行诱导,导致学生过度消费和陷入财务困境。
个人信息泄露
新生在办理手机卡等时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或其他不法行为。

假冒同学借钱
骗子可能会假装成学生,以急需用钱为由向其他学生借钱,并在得手后消失。
实习证明骗局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提供假的实习证明,诱骗学生进行非法活动。
高考作弊短信或电话
考生可能会收到声称发现作弊并要求缴费或交保证金的短信或电话,这是典型的诈骗行为。
内部渠道和指标骗局
声称有内部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入学名额或特殊待遇,但实际上这些渠道通常不存在。
热门专业≠好专业
热门专业虽然吸引大批考生报考,但竞争激烈,录取分数线高,且就业形势可能急转直下。
专业名称好≠好专业
专业名称与实际所学内容可能相差甚远,如“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际上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而“生物医学工程”则属于工科专业。
高薪职业对应的专业≠好专业
许多考生和家长听闻某些职业薪资丰厚,便不假思索地认定与之对应的专业就是优质之选,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建议
仔细甄别报考机构和顾问:选择有资质和良好口碑的报考机构,避免被无良机构欺骗。
全面了解专业信息:在报考前,详细了解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避免盲目选择。
警惕高薪职业的陷阱:理性看待高薪职业,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出合理选择。
保护个人信息:在办理手机卡等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及时核实录取信息: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高考相关的骗局,确保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